邮箱 | 中文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天津市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
以建设现代化公路体系为统领,坚持强路网之基、提养护之质、固服务之本、创智慧之新、增治理之效,到2025年,基本实现路网便捷化、养护专业化、服务优质化、设施数字低碳化、治理高效化的五大发展目标,公路行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交通强市建设。
——路网便捷化。以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导向,建成以高速公路为快速网、普通国省道为干线网、农村公路为基础网的“三级网”,基本形成市域城镇0.5至1小时通勤、1至1.5小时通达京津雄核心城市、3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三个圈”。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比例达到50%、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5%以上,乡镇通二级公路比例达到8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65%以上,基本实现乡镇15分钟上高速。
——养护专业化。以推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为导向,建成可靠耐久的设施供给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决策管理体系。养护效能全面提升,技术状况显著改善,高速公路优等路率达到90%,普通国省道优等路率、优良路率分别达到80%、95%,农村公路优良中路等率达到85%,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当年新发生次差路段次年实施养护工程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设施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5%以上,新发现四、五类桥梁(隧道)处治率达到100%。
——服务优质化。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导向,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出行信息更加精准,发布方式更加丰富,并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人性化和无障碍卫生设施100%覆盖,普通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地图导航100%覆盖,会展中心、机场、高铁站等重点场景ETC应用100%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人民群众交通出行体验切实改善。
——设施数字低碳化。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构建数字化、低碳化的公路基础设施。智慧公路建设取得突破,基础设施数字化率达到100%,高速公路所有路段、普通公路重要节点及高速公路服务区视频监测100%覆盖,公路视频监测设施接入率和在线率达到95%以上,公路阻断信息系统报送及时率达到95%以上。绿色公路发展取得成效,新改建高速公路100%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沥青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均达到100%。
——治理高效化。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为导向,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更加健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网络和数据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公路交通人才队伍更加精良专业。农村公路区、乡镇、村三级“路长制”100%覆盖,公路服务监督电话系统业务限时办结率达到95%以上,高速公路入口“货车必检、超限禁入”100%完成,普通国省道违法超限率控制在2%以下。
“十四五”时期,围绕五大发展目标实施五项重点任务,推进公路发展由粗放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综合协同、创新驱动转变。
服务京津同城化发展,推进京津塘高速扩容改造建设,开展密涿京沪联络线、唐廊高速(二期)前期研究,建成京津塘高速大王古庄、北辰科技园区出入口,完成津蓟高速天津站外迁工程、宝坻温泉城立交改造。服务雄安新区,推进荣乌高速(津雄高速)省界段扩容改造前期工作,开展津雄干线前期研究。加强与毗邻地区对接,建设港黄(工农大道)、团大公路、G112宁河段等省际接口路,实现与京、冀同标准对接。
服务海港,建设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形成北部港区“北进北出、南进南出”的对外集疏运通道格局;建成津石高速天津东段、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推进津石高速中段扩容改造前期工作,推进G228(沿海公路)等战略通道建设,开展秦滨与津晋高速互通立交前期研究。服务空港,重点建设津北公路等。
强化双城与各区间便捷联系,建成津歧(一期)、津港公路等,建设津汉、津文、津宝公路等,开展津围、港静公路等前期研究,基本实现双城与各区有2条一级公路连通。加强区区互联互通,建成九园、独流减河北堤路、武清东环、海清公路等,建设宝武宝坻段、武静西青段、仓桑公路等,开展喜邦、团王公路等前期研究,优化G104与G112交叉口等重要节点,实现相邻各区间至少有1条一级公路连通。
推动连接农村主要经济节点的县道建设,建成白万路等,推进谊达路、通宁路、静杨路等前期工作。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新改建乡村公路400公里。开展美丽乡村示范路创建活动,建设旅游观光、生态产业、红色教育、综合服务等主题示范路,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条美丽农村路。
预计到2025年,全市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自2022年起专用公路1000公里不再纳入公路里程统计),其中:高速公路1360公里,普通国省道2800公里,农村公路1.1万公里。
加大公路养护巡查管理力度。出台天津市《公路日常养护巡查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养护巡查制度。完善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普通国省道日常养护管理系统,实现日常养护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桥梁下部结构、路基高边坡等盲区引入无人机巡查技术。推进路政、养护巡查整合试点,实现养管互补、信息共享。
科学安排预防养护工程。统筹安排预防养护专项资金,及时安排预防性养护工程,促进公路养护进入良性发展循环。大力应用微表处、稀浆封层、就地热再生等预防养护工艺。研究出台预防养护决策标准,建立沥青路面和桥梁预防养护后评估机制。
提升修复养护工程实施效益。出台天津市《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安排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修复养护工程计划并确保落地实施。开发公路养护工程检查管理系统手机客户端,加强对养护工程的全过程控制。开展修复养护工程EPC、OPRC模式试点。
推进养护决策规范化。出台天津市《公路养护工程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办法》,启动《农村公路养护定额标准》等技术标准研究。加强公路技术状况监测评价,优化完善养护科学决策系统,构建普通国省道“十四五”养护工程项目库并动态更新。推动农村公路路况检测自动化,实现具备条件地区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全覆盖。
推进养护工程市场化。出台天津市《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管理实施细则》《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许可办事指南》,建成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网上监管和服务平台,做好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考核及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桥隧管养责任体系。健全分级负责管理体制,出台天津市《公路桥隧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实施细则》,明确桥隧管理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桥隧养护工程师制度,做到每座桥隧“有人管、有人养、无死角”。
提升桥隧安全耐久水平。集中开展公路危旧桥梁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存量四、五类桥梁(隧道)改造,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提升,逐步开展农村公路老旧桥梁改造。开展公路隧道提质升级效果评估工作,加强隧道土建结构、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配合完成天津市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三年行动。实施重要生命线公路桥梁抗震加固工程。
提升公路安全防护水平。开展高速公路、城镇化地区、交通组织复杂路段标志标线优化提升工作,完善公铁并行交汇路段、公铁平面交叉口等安全防护设施,推动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开展隐患点位、恶劣天气事故多发路段的排查和设施优化提升工作,完成京沪高速、津蓟高速等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载体普查,建设公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并落实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实施方案。
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品质提升。编制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规划,开展服务区专项整治工作,完成长深高速津南服务区等改扩建工程。深化“厕所革命”,增加女厕位比例,实现母婴室、第三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冬季温水洗手设施100%配备。在津石高速静海西服务区、津晋高速芦北口服务区等建设“司机之家”,为货车司机提供暖心服务。建设京津塘高速东丽服务区等1至2处特色服务区,融合文化、扶贫等功能,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名片。
强化普通公路服务区基本功能。融入传统习俗、文化遗产等外观设计元素,打造普通公路文化服务区。充分利用地图导航,准确告知社会公众服务区(含停车区)位置信息,提高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公众进入使用。
完善旅游景区通达路线网络,建设津宝、津汉公路等,实现全市所有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蓟州山区段通三级)。推进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生态主干路建设。建设秦滨高速涧河服务区等交旅融合服务区,拓展津围北二线三道岭服务区等旅游服务功能。在重要节点合理设置旅游引导标识,完善公路交通旅游标识体系。
提升收费服务水平。完善联网收费制度和客服体系,提高不停车收费系统运行稳定性、计费精准性和业务规范性。扩展ETC生活服务场景,实现会展中心、机场、高铁站等重点场景停车场全覆盖,力争实现场站、医院、景区等特殊民生领域停车场全覆盖。开展拥堵缓行收费站优化改造与运行治理。
加强出行信息服务。统筹公路施工、突发事件、交通管制、服务设施等各类出行信息服务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业务办理、路况咨询等服务,逐步实现出行信息“主动推送、高端定制、智慧便捷”。加强与地图导航等互联网渠道的合作,实现农村公路精准导航到村庄。通过新媒体渠道增加触达用户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四)打造数字低碳化设施
优化升级公路数字化平台。搭建统一标准的地理信息系统,汇集路基路面、构造物、交通安全设施等静态数据和交通运行、长大桥梁结构运行等动态数据,整合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等既有养护管理系统,形成精度高、能共享、易维护、可扩展的公路数字化“一张图”“一个库”,为全寿命周期各环节业务提供数据平台。开展公路领域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公路网大数据的支撑和应用。
提升建管养运全链条业务数字化水平。建成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补”考核数据支撑系统。建成并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溯源平台。完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建成全覆盖、全联网的公路运行监测体系,实现三级路况实时报送。完善公路交通情况调查体系,在重要区域、路段和节点适当补充建设交调站点。推进公路档案电子化管理、公路资产信息化管理,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服务系统建设。
提升运行监测预警能力。完善路网视频监测设施,实现高速公路所有路段、服务区及普通公路重要节点视频监测全覆盖。建成长深高速滨海大桥、海滨大道永定新河特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试点,建成省级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平台,单桥系统及省级监测平台接入全国长大桥梁结构数据平台。
开展智慧公路试点建设。推进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京津塘等智慧高速公路示范创建,开展天津大道等普通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试点,完成海清公路等智慧工地试点建设。推广3D打印摊铺、无人碾压等智慧施工技术应用,推进无人驾驶等智慧养护机械的应用,每年开展1至2个应用试点工程。探索推动5G、北斗、高分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路领域的应用。
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绿色出行“续航工程”,加快公路服务区充电桩、换电站建设,开展LNG加气站、加氢站等清洁能源设施规划建设。推广光伏能源的应用,打造长深高速津南服务区、津蓟高速宝坻温泉城收费站等近零碳服务区和收费站。积极应用公路施工节能技术和节能设施,推广半柔性沥青路面等低碳养护技术,推广LED照明等低碳设备,推进公路施工机械绿色化改造,鼓励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施工设备。
全面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出台天津市《绿色公路建设评价指标》,新改建高速公路全部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推动普通国省道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建设。在养护工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每年实施1至5个绿色养护示范项目。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开展绿化提升行动。
促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衔接,加强生态选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老路资源,探索开展已撤销的省界收费站再利用。推广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深化水泥冷再生、沥青热(冷)再生等路面材料再利用技术应用,扩大再生沥青应用范围,实现废旧料循环利用零废弃。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循环利用。
建立养护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健全检测评价、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发布《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公路养护工程资料管理技术规程》等地方行业标准。支持技术成熟、适用范围广的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升级。
加强“四新”技术研发应用。强化快速养护、绿色施工、桥隧安全耐久性提升等技术的研究应用与跟踪评估,每年实施4至5个“四新”技术试点工程。大力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装配式混凝土桥梁应用试点。探索智慧绿色养护机械设备研发。
(五)打造高效化治理
强化市级公路部门统筹管理。加强顶层设计,开展省级公路网线位控制性规划研究工作,推进天津市《普通省道路线命名和编号规则》《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设计规范》等标准的制订工作。理顺各级公路管理单位的职责,完善公路设施调整和移交接养制度。完善高速公路服务、收费、信息发布等制度,加强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开展津沧高速公路收费到期、改扩建投融资模式研究。
健全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和实行区、乡镇、村三级“路长制”。深化示范创建工作,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和示范街镇。实现市、区、乡镇、村四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权力和责任清单建立及责任落实率达到100%,农村公路三级“路长制”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5%。
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设公路养护工程信用评价系统,出台天津市《公路养护工程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完善收费管理、涉路施工、大件运输、超限超载等信用评价体系。深化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强化养护市场准入管理。
提升专业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应急救援能力。强化与京冀周边地区及气象、公安、应急、自然资源、卫生防疫等部门应急协调联动,进一步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运行保畅和管控能力。推动完善应急救援车辆在抢险救援过程中收费公路通行费减免等政策。出台公路桥梁、隧道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提升桥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编制治超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设施和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持续优化大件运输许可服务,加强大件运输事中事后监管,建成公路大件运输桥梁安全快速评估系统,实现市内大件运输许可证电子化。规范涉路施工许可,加大涉路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强化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和桥下违法占压治理。
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一批精通智能交通、熟悉跨界融合等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健全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河北省公路发展“十四五”规划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公路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稳步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绿色智能水平显著提升,有效支撑河北交通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
公路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9000公里左右,普通干线公路2.2万公里,农村公路18.9万公里。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重要通道通行能力有效提升。普通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92%。基本实现市县间一级及以上公路连接、相邻县城间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85%的2000人以上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硬化路。
高速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预期达到94,MQI优等路率达到92%;普通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预期达到92,MQI优良路率达到85%;农村公路技术状况(MQI)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5%。
——安全应急
高速公路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干线公路重要节点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90%。
建成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河北储备中心,建立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抢通12小时内完成。
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9%,普通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8%;到2023年底和2025年底,分阶段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隧道)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
——绿色智能
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可绿化用地绿化率达到100%。
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以上、80%以上。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建成一批智慧公路。
展望至2035年,基本建成衔接顺畅、安全可靠、智慧绿色、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公路体系。形成高效畅达的高速网、便捷通畅的普通干线网、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网,高速公路实现相邻地市间双通道连通,普通公路实现市县一级公路连通、相邻县二级公路连通、县级节点4路以上连通,乡乡通三级公路。公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成效显著,绿色物流、绿色出行体系基本形成。
主要任务:
(一)优化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聚焦办好“三件大事”,构建高效便捷区域干线网络,有力支撑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顺利实施。服务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对接京津通道,建设首都地区环线高速承德至平谷段及三河与平谷交界段、张涿高速与北京市国道G109新线高速连通工程等高速公路项目和国道G101古北口(京冀界)至偏桥段、省道S215冀津界至南大港小辛庄段等普通干线公路项目。服务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完善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建设京雄、京德、荣乌新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和省道S524新区至保定公路、S601国道G106至雄安新区段等普通干线公路项目。服务冬奥会举办和张北地区发展,持续加强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路网建设,建设延崇高速河北段(支线、延伸线)、省道S231张家口至南山窑段等项目。
聚焦扩大对外开放,提升集疏运公路通道能力,服务打造面向全球的空港、陆港、海港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公路优势,加强公路与机场、铁路站场、港口等枢纽连接,提高干支衔接和能力匹配水平,强化物流大通道的接驳和集散服务,建设迁曹高速京哈至雷庄互通段、京秦高速遵化至秦皇岛段、秦唐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和省道S209丰南至曹妃甸段等普通干线公路项目。
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促进各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五省对接,建设张北至尚义高速、丹锡高速克什克腾至承德联络线蒙冀界至围场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和国道G107马头南至冀豫界段、G510郭家围至冀蒙界段等普通干线公路项目。优化省域内路网,建设石家庄至衡水高速、京秦高速北戴河新区支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和国道G307衡水市段、省道S538泊头市段等普通干线公路项目。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增强路网血脉功能,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适应城市空间拓展要求,统筹解决高速公路城区路段与城市规划建设不协调的问题;开展高速公路便捷出入提升行动,科学布设高速公路互通及连接线,进一步加密各市及县城周边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优化普通干线公路绕城通道布局,建设国道G309邯郸绕城段、G337定州绕城段等“4+2”城市绕城项目建设,实施国道G112涞水绕城、G337河间绕城等县城绕城项目,改善城市通行环境。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农村公路均衡发展行动,推进重要县乡道提级改造,加快乡镇通三级公路和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有序实施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推动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全面整治“翻浆路”,集中治理危桥险路,构建便捷通畅的骨干路网和普惠公平的基础网络。
建成通车1200公里左右。
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建成京秦高速遵化至秦皇岛段、荣乌高速新线京台高速至京港澳高速段、秦滨高速冀鲁接线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G95)承德(李家营)至平谷(冀京界)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三河与平谷交界段、京秦高速九门口段、丹锡高速克什克腾至承德联络线(G1611)蒙冀界至围场段、青兰高速涉县至冀晋界段改扩建、青银高速石家庄至冀晋界段改扩建、京沪高速津冀界至沧州市城区段扩容等项目,推进荣乌高速新线荣乌旧线至京台高速和京港澳至京昆高速段、G95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廊坊至冀津界段、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廊涿段及G107至榆林互通段改扩建、京沪高速廊坊段改扩建、东吕高速冀鲁界至邢台段改扩建等项目,规划研究长深高速唐山西绕城改线工程、青银高速冀鲁界至石家庄段、秦滨高速秦皇岛至冀津界段改扩建等项目。
省级高速公路项目:建成迁曹高速京哈至雷庄互通段、延崇高速河北段(支线、延伸线)、张北至尚义高速、京新至京藏联络线、京雄高速(含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支线京冀界至主线段)、京德高速京冀界至津石高速段、邯港高速衡水段、秦唐高速秦唐界至唐港高速段、秦唐高速秦皇岛段、张涿高速与北京市国道G109新线高速连通工程、石家庄至衡水高速、京雄高速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支线主线至京港澳高速段、京秦高速北戴河新区支线、衡水-昔阳高速赵县至赞皇(冀晋界)段、邯港高速衡沧界至京台高速段、秦唐高速唐港至长深高速段、衡德高速改扩建、邯馆高速改扩建等项目,推进曲港高速大广至京台高速段、密涿至京沪高速联络线、石家庄至忻州高速石家庄段等项目,规划研究西阜高速北延、赤曹高速京哈至秦唐高速段、崇礼至张北高速、邯港高速京台至黄骅港段、京德高速津石至衡德高速段、京武(雄郑)高速、赤曹高速冀蒙界至京秦高速段、邯郸至邱县高速、唐津高速河北段改扩建等项目。
建成通车2000公里以上。
普通国道:建成国道G101古北口(京冀界)至偏桥段、G102秦皇岛市区段、G107马头南至冀豫界段、G112赤城至承德界段、G112涞水绕城、G228沧州段、G307衡水市段、G309邯郸绕城段、G337定州绕城段、G337河间绕城、G510郭家围至冀蒙界段等项目,推进国道G101陈栅子至上板城段、G336保沧界至高阳县城段、G337南栗元铺至龙泉关段、G508平泉市城区段等项目。
普通省道:建成省道S209丰南至曹妃甸段、S222堂二里至胜芳绕城段、S223凤山至金台子段、S228狼山至东花园段、S231张家口至南山窑段、S249贾村至灵寿县城南环段、S303高山营至高寺台段、S323新寨至乐亭滦南界段、S344邱县绕城段、S538泊头市段等项目,推进省道S215冀津界至南大港小辛庄段、S248阜平县城改线段、S337崔家庙至阜城段、S524新区至保定公路、S601国道G106至雄安新区段等项目。
结合石家庄市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优化调整石家庄市绕城高速公路内收费站布局,分别在绕城高速内设置新元高速石家庄北和石家庄南、黄石高速石家庄东、石太高速石家庄西4个端口收费站,取消端口收费站内现有新元、黄石等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收费站,内部路网按照市政道路建设管理,进一步改善石家庄市区交通环境,促进高速公路与城市协调发展。根据规划建设需求,增设部分服务型互通。
(二)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完善养护运行机制。深化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强化养护市场准入管理,形成更加开放的养护市场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信用评价办法及评价标准,形成良性市场培育机制。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包含公路技术状况检测评定、养护目标设定、养护需求分析、项目库构建和养护建议计划编制等工作流程的养护决策体系,建设全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和决策平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养护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实施高速公路运营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构建现代化养护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升级、促进服务提质。全面实现养护中心(工区)标准化,养护作业机械化,小修作业快速化。持续创新养护工程管理模式,开展智慧工地试点示范,实现养护工程建设“进度实时感知、质量全程控制、全样数据可溯”,探索应用大流量路段集中养护等新模式。推进高速公路养护资源集约利用,重点结合雄安新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打造智能建造和综合养护中心。
提升干线公路路况水平。实施普通干线公路舒适畅行行动,全面消除存量次差路段和危桥,新发生次差路段次年处治比例达到100%,全面提升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安全水平。强化预防性养护,逐步实现公路养护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转变,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单车道里程)年均实施里程力争达到8%以上,普通干线公路力争达到5%以上。
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深化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大中修等专业性工程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交由专业养护队伍承担,日常养护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交由第三方公司承担,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创新多种养护模式,尝试对不同行政等级公路组成的农村公路骨干路网实行集中统一养护。
推动公路服务设施优化升级。健全服务设施标准体系,探索研究普通公路服务设施设计标准。完善公路沿线配套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推进服务区、停车区、公路驿站等建设。推进普通公路服务设施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设施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强化精细化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涵品质,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美好出行需求。
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力争达到14000公里(单车道里程)以上,大中修工程根据实际路况检测情况实施,确保技术状况指数(MQI)达到94;
普通干线公路:预防性养护力争达到5000公里以上,大中修工程根据实际路况检测情况实施,确保技术状况指数(MQI)达到92;
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养护工程年均实施比例不低于5%。
提高公路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桥梁安全耐久水平,集中开展公路危旧桥梁改造专项行动,高速公路三类桥处治和普通公路四五类桥梁处治不跨年。强化隧道养护,组织开展四、五类隧道改造工作,加强隧道病害处置和加固维修工作。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平面交叉路口通行条件,加强临崖临水路段安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
加快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构建覆盖长大桥隧、高边坡及支档结构等重点构造物的结构安全监测体系,实现高速公路全路段、普通干线公路90%以上重要节点实时监测,全面覆盖重要桥梁隧道、重要路线交叉口等路段。
强化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加快推进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建成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河北储备中心,依托公路养护和施工企业,建立省、市、县三级公路应急队伍保障力量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实战演练,强化部门、区域协调联动,提升冬奥会、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应急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社会救援力量,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加强路网运行安全监管。推进“数字路政”建设,提高执法许可效能,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科技治超、信用治超,有效遏制违法超限超载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优化大件运输许可服务,推进综合值守、信息收集、风险管控、运行调度、应急指挥、许可执法等协同管理能力升级。
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河北储备中心工程:位于石家庄市灵寿县,主要为辐射区域内强降水、冰雪等恶劣气候及地震等灾害导致公路交通阻断的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专业装备和物资,总占地面积约108亩,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
高速公路视频联网监测工程:全省高速公路视频改造升级,满足部省上“云”要求,通过云技术实现高速公路重点路段及节点视频图像全量实时上传至省级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和交通运输部。
北京冬奥会河北省交通保障重大风险防控工程: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精准研判、准确辨识、精细管控北京冬奥会河北省交通保障重大风险,强化应急准备,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方式协同保障,有效防范和高效处置北京冬奥会河北省交通保障突发事件,确保北京冬奥会河北省交通保障顺畅安全。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全面推进绿色公路建设,推进绿色服务区建设和提升改造。加强生态选线,合理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公路沿线生态修复,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
推进节能减排。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强公路设施节能设计,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推进有条件服务区开展地热能、生物质能供热制冷。助力碳排放控制,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服务设施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加氢站建设,鼓励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风力发电储电设施,推广智能控制新技术与新设备,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机械设备。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持续加强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强化货运源头管控,推动大宗物资和中长途运输“公转铁”。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统筹利用通道线位资源,鼓励公路与铁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共用稀缺线位,改扩建公路要充分发挥原通道资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设施。强化资源材料循环利用,支持绿色交通产业发展,有序推行废旧沥青路面、钢材、水泥等材料深度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扩大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钢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疏浚土、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循环利用和雨水资源综合利用。
着力净化、美化路域环境。全面实行“以机械清扫为主、人工保洁为辅”的公路保洁模式,提高普通干线公路特别是城市出入口和一级公路机械化清扫率,有效抑制公路扬尘产生。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打造四季有绿、三季有彩、功能完备、生态环保的绿美廊道。
(五)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公路感知网络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逐步提升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推进高速公路ETC门架等既有设施智能化改造赋能,建设智能路侧设施,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产业。应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集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建设。依托国家新一代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建设,开展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探索“ETC+北斗”开放式自由流收费、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高标准建设延崇、京雄、荣乌新线、京德等智慧高速公路,从智慧设施、智慧决策、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方面,推进现代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治超信息系统,构建全网联防联控、全时有效监测的治超监控网络。推进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智能化发展,建立高速公路ETC门架交调站体系,完善普通干线自动化交调站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提升农村公路交调采集能力,努力打造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治理和服务体系。
延崇高速河北段:建设“数字延崇”,实现全要素物联网集群监测、超视距全息感知、集约化车道管控、动态化公路设施资产管理,北斗卫星、5G信号全线覆盖,构建可“感”可“听”的隧道诱导服务,实现开放路段车路协同示范。
京雄高速河北段:北斗卫星、5G高精度信号全覆盖,建设支持全自动驾驶的专用车道,设置全线环境适应型照明,实现基于专用车道的准全天候快速通行;打造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高速公路运营与服务智能化管理决策系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荣乌高速新线:在大数据应用和北斗高精度信号全覆盖基础上,实现全路段交通状态、气象状态感知,建立分车道、分时段智能货运车辆管控系统,对货运车辆进行智能诱导。
京德高速:建成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搭建交通仿真平台,实时采集交通数据进行碰撞风险预测分析,实现高速公路交通流的动态控制和运行状态的可视化、预警管理。
推动交旅融合发展,以长城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太行山、坝上草原、沿渤海等生态文化旅游区为重点,结合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业态布局,构建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快进慢游公路网络。着力打造旅游风景道,按照“一区一设计、一区一功能、一区一特色”的原则,根据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交通驿站、停车休息观景点、公共停车场等沿线设施。推动公路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协调发展,完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周边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布局,改善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公路网交通条件,加快乡村产业路、资源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沿线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开放式服务区,拓展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促进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六)促进公路产业融合发展
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公路项目:实施国道G106馆陶绕城、G233棋盘山至围场北段、省道S341獐獏乡至岗底段等普通干线项目,建设运河大道、华口运河文化旅游路、魏大馆观光旅游路等农村公路项目。
开放式服务区项目:将京雄高速白沟服务区、荣乌高速新线雄安北服务区等新建服务区和一批具备条件的既有服务区,打造成为具有客运换乘、旅游休闲、餐饮购物、商贸物流等功能的开放式服务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本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版权持有者联系,小编会第一时间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或进行修改。
联系电话:022-26899853